软件升级6.0简介 | 绿建设计评价软件 V6.0 试用版 |
绿建设计评价软件 V6.0 正式版 |
新标准申报格式文本1 |
新标准申报格式文本2 |
会员专区 | 绿建条文 | 绿建清单 | 视频列表 | 下载中心 | 绿建产品 | 绿建学院 | 绿建服务 | 购买指南 |
-
【江苏】省建大厦(三星级)
时间:2014-03-17 14:44:3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能源世界 阅读:4861内容摘要:项目名称:江苏省建大厦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三星级一、工程基本情况1、建筑类型□住宅√公建2、项目进度安排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5月20日完成施工图审查:2011年10月24日(计划)开工时间:2010年8月10日(计划)竣工时间:2013年5月1日3、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名称:江苏省建大厦
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三星级
一、工程基本情况
1、建筑类型 □住宅 √公建
2、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立项时间: 2010年 5 月20日
完成施工图审查: 2011年 10月24日
(计划)开工时间: 2010 年 8月 10 日
(计划)竣工时间: 2013年 5 月 1 日
3、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 □一星级 □二星级 √三星级
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51587
为实现绿色建筑而增加的初投资成本(元):822.61万
二、工程概况(工程性质、工程投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结构形式、开发与建设周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等情况)
1.本项目工程性质属于公共建筑,为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开发的科研办公楼(地上15层、地下1层);
2.工程总投资为:13874万元;
3. 项目用地面积11333㎡,总建筑面积5158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1621.39㎡,地下建筑面积为9966.22㎡,建筑容积率3.67。
4.本项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5.开发和建设周期: 2010年 5月- 2013年5 月;
6.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本项目定位为绿色建筑(公共建筑e,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综合采用相关绿色生态节能技术,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及所处地域环境,以绿色集成设计为理念,综合采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力求达到资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创造高效、健康、节能的新型绿色办公建筑。采用的主要绿色技术有:
1、透水地面技术;2、65%围护结构节能技术;3、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技术;4、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5、高效节能照明技术;6、预制叠合板结构技术;7、活动机翼外遮阳技术;8、自然采光优化技术;9、空气质量监控技术。
三、评价内容简介
1.节地与室外环境
(选址、用地指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室外环境(声、光、热)、出入口与公共交通、景观绿化、透水地面、旧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等)
(1)选址:
项目地处南京河西奥体中心,位于新城科技园内,云龙山路以东、规三路以南,项目东侧为南泰科技发展公司和金宸动漫公司,南侧现为空地。项目用地性质为生产研发用地。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本区无活动性断层通过,历史上无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基底岩层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2)用地指标:
本项目高层办公建筑,地上15层、地下一层。项目用地面积11333㎡,总建筑面积51587.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1621.39㎡,地下建筑面积为9966.22㎡;绿地率35.18%;建筑容积率3.67。
(3)室外环境(声、光、热):
项目场地北侧与河西大道之间设有宽度为90米的城市绿化隔离带,经江苏苏环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达到2类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规划p计借助于环境模拟分析软件优化场地周边人行区域风环境,大部分区域风速基本稳定在0.3~2.5m/s范围内,最大风速4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在东南风场下,建筑迎风面、背风面的风压情况为该建筑在夏季非空调时段利用自然通风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两侧风压的影响,建筑在夏p非空调时段也能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能力。
项目为科研办公大楼,无排放超标的设备及污染源。
施工过程中制定了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n的影响。
(4)幕墙光污染防治
本工程在东西向连接体部分设置玻璃幕墙,经过反复认真的设计,从多方面考虑减少幕墙光污染,使得玻璃幕墙光污染减少到最低,采用的主要措施有:
1、采用低反射率的LOW-E中空玻璃,可见光反射率小于20%,既相应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又大大降低了玻璃对周围敏感建筑的光污染影响,另外建筑外立面采用的石材和铝板均为非镜面的材料。
2、控制玻璃幕墙的有害光反射就要减少玻璃反射光的有效面积,设计上主要通过增设突出;璃面板的石材柱子和铝型材装饰条,铝板遮阳板,活动铝合金遮阳百叶,减少反射光有效面积的百分比。
3、本工程朝向根据光反射的定律,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通过改变反射面来改变反射光与人视线之间的夹角,从而降低眩光等级。
4、在工程靠近道路的位置加强绿化,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来降低反射光对行人等的影响。
(5)出入口与公共交通:
项目结合周边环境和功能要求,采用“Z”字形布局,并沿道路退让出一个城市广场和一个办公广场,通过分别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和人行处入口实现人车分流,机动车主要出入口位于规划三路,人行主要出入口位于云龙山路,为业主最大限度的使用基地提供了可能。
项目沿场地周边设置消防车道,地下室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在场地入口附近,机动车可直接进入地下室,减少机动车对内部办公及人员的影响。
本项目附近500米范围内有1个地铁站点和2个公交站点。途经7条公交线路。
(6)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采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l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项目在两个广场及用地周边布置绿化景观,场地绿化面积3986㎡,绿地率达到35.18%。
此外,项目分别在两栋塔楼的12层、15层屋面设计为屋顶绿化屋面,扣除设备间及楼梯间,屋面绿化景观设计的屋顶可利t面积为1951.68㎡,屋面绿化面积为719.25㎡,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为36.85%。屋顶花园的种植用土采用质轻,排水良好的人工配制土,满足屋顶荷载的要求。
(7)透水地面:
项目在场地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采用透水地s,透水地面由绿化面积(覆土深度0.6~1.6M),植草砖面积两部分组成,其中绿化面积2970㎡,植草砖面积(植草砖的透空率大于50%) 655㎡,总透水地面面积达3625㎡。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为47.61%。此外,场地道路采用透水砖,地下室顶板设计排水板及透水暗管,将雨水汇集到雨水管网,s分利用透水地面改善微气候环境,起到促进雨水入渗,降低地表径流量的功能。
(8)地下空间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集中地下室,地下建筑面积为9966㎡,利用地下空间设置机动车库、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等,减少对地上空间的占用与干扰。地下空间与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是340%。
同时,地下室中部设置长15.9m,宽7.78m,面积达123m2的自然采光井,自然采光井位于地下车库中间,可有效改善地下室的自然采光,同时降低了机械通风设备的投资。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节能设计、高效能设备和系统、节能高效照明、能量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1)建筑节能设计:
通过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及与建筑一体化的活动外r阳系统,使建筑围护结构达到江苏省建筑节能65%的标准,优于国家和地方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综合考虑暖通、照明、给排水节能设计并采用高效采暖空调系统等措施,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72.64%,建筑总能耗为江苏省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78.16%。
建筑外:与玻璃幕墙均设有可开启扇,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0%,且办公部分外窗采用内开内导窗,有利于提高外窗气密性,并且便于办公人员使用。
外窗气密性不低于国家标准的6级,幕墙气密性不低于4级。
(2)节能高效照明:
室内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
光源采用细管径直管形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采用荧光灯为光源的灯具均配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低于0.9,所配镇流器均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变配电室、风机房、车库采用简式荧光灯;水泵房采用密闭型荧光灯;会议室、办公室、食堂采用格栅式荧光灯。开敞式灯具效率大于75%。
各场所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目标值。
(3y可再生能源利用:
结合项目的特点,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别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为食堂和部分房间提供生活热水。两栋塔楼总集热器面积为117 m2,太阳能单位面积年平均日产热水量以30L每平方米每天计,每日产热水量为3.51m3/d。太阳能产热水量占热水总用水量的比例为35.5%
项目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多联机,是一种采用水作为冷/热源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在系统中,水经由水配管从地下冷/热源输送至多联机主机,经过水-冷媒热交换后,冷媒再由多联机主机送达各室内机。
本工程在地下一层设集中的分集水器间和热交换间,地源侧冷热量经过板换机组交换后,通过二次侧水系统空调水系统。
多联机高效节能、便于独立控制、分区计量,达到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要求。
(4)新风热回收
本项目每层设置2台或3台全热交换器,新风经过排风的加热或冷却后送入室内。
全热回收机组共2种不同容量机型,包括BCF2000DTC型38台,风量2000m3/h;BCF1000DSD型4台,风量1000m3/h。
一台BCF2000DTC型全热交换机组为例,一个夏季节省的电能约为60264kWh,一个冬季节省的电能约为46886kWh;每年节约运行费用10.18万元。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水系统规划设计、节水措施、非传统水源利:、绿化节水灌溉、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等情况)
(1)水系统规划设计:
项目在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本项目生活水池和消防水池水源由市政自来水供给,道路浇洒和绿化用水和冲厕由雨水给水供给。本项目日用水量为58.8m3/d。
项目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管道系统。屋面雨水采用外落式重力流排水方式,室外场地及道路雨水由雨水口或雨水沟收集,统一集中到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回用。
(2)节水措施:
给水管道及配件均采用节水型。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所有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厨房水槽、洗脸盆、淋浴器和浴缸龙头均采用加气型冷热水龙头,坐便器采用3L/6L两档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并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等。
(3)非传统水源利用:
对雨水进行综合收集,将雨水收集后用于本项目绿化、道路浇洒和冲厕。o水储存在办公楼地下室南侧的雨水收集池内,绿化浇洒采用一套自动恒压变流量供水设备(变频机组),从雨水收集池取水供应。卫生间冲厕采用杂用水变频供水系统,从雨水收集池取水供应。
雨水收集设计综合考虑雨水用途、用量等因素,结合雨水利用量综合考虑,设置168m3雨水收集池。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22.41%。
(4)绿化节水灌溉:
景观绿化灌溉全部采用自动喷灌灌溉,节约水资源。
(5)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集蓄及利用方案。
铺设排蓄水板的车库顶板又铺设0.6~1.6m的绿化腐殖土,利用土壤的积蓄作用和绿化植物的净化作用,增加雨水渗透量,有效降低了地表径流。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了地表0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收集屋面、路面及绿地的雨水,地下室顶板设排水板和透水暗管收集雨水汇集到雨水管网。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和屋顶所汇集的雨水,经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用水、道路冲洗和冲厕。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结构体系节材设计、预拌混凝土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循环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的使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再生骨料建材使用等情况)
(1)建筑结构体系节材设计:
江苏省建大厦项目i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桩基础,综合考虑项目的特点,在部分标准层楼面板应用了预制叠合板技术。地上总建筑面积41621.3㎡,应用预制叠合楼板面积12086.3㎡;叠合板应用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29.04%
预制构件在南京本地工厂内预先生产,现场仅需安装,从而大量减少了工地的湿作业及现浇部分模板的使用量,减少大量施工用水及建筑垃圾,体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且工程建造速度加快,室外作业时间较少,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项目中基本无装饰性构件,经核算,造价成本小于建筑总造价的2%。
(2)预拌混凝土使用:
项目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全部为预拌混凝土并全部采用商品砂浆。
(3)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
本项目为建设单位自用办公楼,因此在设计z段即引入室内装修设计,装修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与施工。
(4)灵活隔断
本工程地上部分: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主要为8.4mX8.4m的柱网,室内空间方正易于分隔,项目功能主要为办公用房。项目装修设计与土建设计同步,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考虑办公用房的灵活性,办公用房中除少数小办公室外,均采用开敞式大空间办公,内部分隔均采用成品石膏板隔墙或成品轻质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
经计算,本项目地上一至十五层,可变换功能房间适当面积为24851.18 ㎡,其中采用灵活隔断的面积为19293.75 ㎡,故可变换功能室内空间采用灵活割断比例达到77.64%。
(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06%。
5.室内环境质量
(日照、采光、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室温控制、可调节外遮阳、通风换气装置等情况)
(1)室内自然通风:
该项目方案总体布局结合场地条件,将建筑布置成“Z”形,围合出两个广场。建筑朝向布置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最大限度获得迎风面,有利于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经模拟分析,夏季、过渡季:东南向房间窗口均为进风口。东向和南向靠o气流入口处的办公室风速较大,平均风速稳定在0.6 m/s到1.2 m/s之间;建筑中间和西向的部分房间风速较小,约为0.5 m/s;北区的中部房间由于遮挡较少,风速较高,约为2.2m/s。室内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在0.6 m/s 到1.2 m/s的范围之内,能够满足室内自然通风的要求。
(2)地上办公室采光优化:
本项目分别在两栋塔楼的4至12层南北向办公室设置水平遮阳反光板,改善室内自然采光。反光遮阳板位于外窗中上部,距窗口上沿0.57m,反光板宽度为0.7m,上表面采用不锈钢镜面反射板,有利于将光线反射入室内,增1室内深处的自然采光。反光遮阳板的宽度根据夏季和冬季的太阳角度设计,夏季可以遮挡70%的直射阳光,冬季则保证有80%的直射阳光进入室内。
通过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室内综合采光效果优异,标准层平均采光系数为3.78 %,等值线间距为2%。标准层建筑面积2892㎡,其中约2528 m2建筑面积自然采光系数达到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01中相关房间最小采光系数要求,占建筑面积的87.4 %。反光板的设置增加了室内深部的自然采光,降低临近窗口部位的采光系数,有效改善了室内自然采光的均匀性。
(3)地下车库自然采光优化:
项目在地下室中部设置长15.9m,宽7.78m,面积达123㎡的自然采光井,自然采光井位于地下车库中间,可有效改善地下室的自然采光,同时降低了机械通风设备的投资。
采光井四周为主要停车区域。自然采光井的设置大大减少了这些区域人工照明的时间,有利于降低整个建筑的运行能耗。
(4)隔声降噪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北侧河西大道的交通噪声,根据江苏苏环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用地范围内的噪声检测表明,室外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93)2类标准。
降噪措施:
1、规划设计:项目用地与河西大道之间设有宽度为90米的绿化隔离带,有效降低了来自河西大道的交通噪声。此外,项目在方案设计之初也考虑到交通噪声问题,结合用地形状采用Z字形布局,以建筑短边面向河西大道,尽可能减少受交通噪声影响的房间数量,较好的改善了项目的室内声环境。
2、外墙隔声:本项目外墙类型(自外至内):干挂石材+岩棉板(45mm)+水泥砂浆(20mm)+混凝土双排孔砌块(190mm)+水泥砂浆(20mm)o主墙体采用MU10混凝土双排孔砌块,计权隔声量为50dB。
3、外窗隔声:项目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LOW-E中空玻璃(6+12A+6),很好地提高了外窗的隔声性能。参考《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中的数据,6+12A+6外窗的计权隔声量为31dB。
4、其他降噪措施:为改善室内声环境,本项目的办公室、会议室均采用降噪系数不小于0.4的矿棉吸声吊顶,有利于降低室内噪声级。
(5)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项目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控。在地下车o内设置一氧化碳浓度探测器,当浓度高于设定值时,自动启动对应的送、排风机组。
在办公区域内设置空气质量监测探测器,当浓度高于设定值时,自动启动对应的全热交换新风机组;在重要物品库内设置温度、湿度监测探测器和漏水定位监测探测器,当实测值高于设定值时,自动记录并报警。
(6)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
在室内标准温湿度条件下,屋面、地面、外墙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
(7)可调节外遮阳:
本项目为改善室内热环境,在东西向连接体玻璃幕墙位置设置电动可调节机翼遮阳,室内人员可根据光线调整机翼角度,起到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作用。电动机翼遮阳百叶可大大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得热,降低室内热负荷,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8)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有关规定。
无障碍设计范围包括一层设无障碍入口,竖向交通设无障碍电梯,建筑内设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设于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入口处,方便o员上下。无障碍出入口的门下方设350高防护板。
6.运营管理
(节约资料保护环境的物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建筑设备、系统的高效运营、维护、保养、物业认证、垃圾分类回收等情况)
(1)智能化系统应用:
本工程由1号楼及2号楼组成,其中1号楼(含地下车库)主要为建设单位自用办公楼,2号楼主要考虑研发办公(出租或者出售)。两栋楼智能化系统独立设置,智能化的设置满足各自功能要求。
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公t广播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交换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能效综合管理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可视对讲系统、机房设计、建筑物电子信息的防雷接地系统、人防战时通讯系统等。
(2)自动监控系统
项目采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S),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对建筑设备的远行进行实时检测、控制、记录,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节能环保的目的。自动监控的范围包括:水源多联机组、电梯运行状态、水泵房运行状态、公共照明、场景照明、泛光照明、高低压变配电系统及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
(3)建筑设备、系统的高效维护、保养:
设备、管道的设置充分考虑后期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公共使用功能设备如消防水泵房、雨水机房等设于地下室,具有公共使用功能的管道(水井、风井、强电井、弱电井)均设于公共管井内,便于高效维护、保养,减少对使用者的干扰。
(4)分类分项计量
项目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给排水等各部分能耗、用量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手机扫一扫,访问该文章
- 相关文章
工程案例
本栏最新更新
-
01-082023年绿色建筑优秀案例——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
11-25绿色公共建筑的形体空间气候适应性机理及其若干关键指标研究综述
-
10-08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
-
09-09《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深度解析
-
03-01【公建案例】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设计评价标识三星
-
11-08广州新电视塔-绿建二星
-
08-23上海青浦万达茂5号楼及底商、5-1商铺项目
-
07-21同济大学运筹楼 既有绿色改造(金奖)(项目赏析)
-
07-13东方海港国际大厦(三星+LEED金)
-
07-07上海正帆科技大厦 既有绿色改造(金奖)
本栏推荐
阅读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诺德中心2期6号楼1201 邮编:100070 网站合作:QQ:1658253059 电话: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