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升级6.0简介 | 绿建设计评价软件 V6.0 试用版 |
绿建设计评价软件 V6.0 正式版 |
新标准申报格式文本1 |
新标准申报格式文本2 |
会员专区 | 绿建条文 | 绿建清单 | 视频列表 | 下载中心 | 绿建产品 | 绿建学院 | 绿建服务 | 购买指南 |
-
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最佳途径
时间:2013-11-05 13:05: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网络媒体 阅读:1165内容摘要:建筑工地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绿色建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从制造、施工、运营服务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绿色理念,让建筑由内及外真正的“绿”起来。2000多年前,鲁班发明了各种木工器具,极大提升了建筑品质和生产效率,即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也成为建筑文明史械闹匾里程碑。193...建筑工地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绿色建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从制造、施工、运营服务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绿色理念,让建筑由内及外真说摹奥獭逼鹄础
2000多年前,鲁班发明了各种木工器具,极大提升了建筑品质和生产效率,即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也成为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31年,当帝国大厦在410天的时间里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和纽约标志性建筑时,以改革生产方式为核心内涵的建筑工业化从理论走进了现实。
“建筑业的工业变革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更不可忽视,因为它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乎‘美丽中国’建设,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近日,中国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简称远大住工)总裁、中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专家唐芬在接受采访时郑重地告诉本报记者,“建筑工业化,再也不能只喊口号!再不改变生产方式,我们的建筑总量越大,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没有绿色建筑何来美丽中国?”
当前,部分建筑商、地产商为争取政策补贴、推动项目促销或是吸引眼球制造卖点,披件“绿色”的外衣,就号称绿色建筑。
从中国传媒改革先锋湖南广电出身,之后投身房地产龙头企业,再转型到建筑工业化十几年,与唐芬对话,既有湘妹子的独特个性,更领略到了心忧天 、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一说到雾霾,大家都会想到北京,其实不然,沈阳、上海、南京、长沙等城市的雾霾一样严重,我们的建筑业必须反思,为什么雾霾会像传染病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不止。”“反思”,是唐芬近年来在所有行业论坛、会议演讲和各种报告会上必提的二字,在她看来,这不仅关乎13亿同胞的身心健康,更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乎“美丽中国”,关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全中国就是一个建筑工地,建筑工地就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除了雾霾,还有可怕的建筑垃圾,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唐芬引用央视今5月间“聚焦我国建筑垃圾之殇”专题报道披露的数据称,我国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在我国既有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至少产生了20亿吨建筑废渣,据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至少新增10亿吨建筑废渣。“传统的建筑工地,在建筑围挡和密密麻麻的脚手架里面,那不仅是一个垃圾制造厂,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掠夺。”唐芬以此质问:不改变建筑生产方式,没有绿色建筑,何来“美丽中国”?
建筑业作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建筑总面积为40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随着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历史使命,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已成绕不开的话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政s落实,推进绿色建筑的普及发展,应成为整个建筑行业一致追求的目标。”唐芬说,当前,部分建筑商、地产商为争取政策补贴、推动项目促销或是吸引眼球制造卖点,披件“绿色”的外衣,就号称绿色建筑。“很多项目的建造过程仍是高能耗、高污染,建好后配上太阳能、地热泵等节能s备,提高点绿化率,再操作一个专家评审就成了绿色建筑、生态社区。这种项目遍地都是。”在唐芬看来,绿色建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从制造、施工、运营服务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绿色理念,让建筑由内及外真正的“绿”起来。
“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最佳途径”
现在提住宅产业化已有些不妥,因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非住宅类的建筑总量也非常大。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建筑真正绿起来?
唐芬的答案是:建筑工业化。:过工业化手段,让建筑业生产模式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品质的传统粗放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高品质的现代集约的方式转变,“我们董事长张剑17年前就预言这是一场建筑业的工业化绿色革命。”唐芬有些自豪。
18世纪中叶,一台改良蒸汽机的问世,叩响了产业革命的序章。此后,一个个产业变革助推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人类生活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足迹华丽升级。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第一次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其中囊括了“制造业数字化革命”。
“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业化走向以智能智慧建筑为核心内涵的数字化时代。”唐芬以其考察游历各国的亲身体会表示,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解决能源枯竭和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建筑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上个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住博会上说,建筑业如果再不走工业化道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想补充一句:再不改变生产方式,我们的建筑总量越大,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唐芬掷地有声地说道。
建筑工业化,萌芽于18世e产业革命以后,于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理论体系,到1931年,帝国大厦落成,令建筑工业化成为最早最震惊的现实。到1968年,日本通产省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In-dustrializedHousing,也称住宅工业化),利用工业化造房技术迅速完成了战后家园重建工作。建筑工业化的本旨是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制造建筑,它的核心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全过程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这一方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先进、质强煽亍⑸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等优点,因此,建筑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和非住宅类建筑中应用十分普遍。
“齐骥副部长这次在住博会期间就表示,现在提住宅产业化已有些不妥,因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非住宅类的建筑总量也非常大。比如我们远大住工现在已将工业化技术应用到酒店、写字楼、工厂、地下工程等各类型建筑中。”唐芬引以为豪的远大住工,于1996年启程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之路,历经17年技术研发和市场实践,已成为集研发设计、工业生产、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开发服务为一体的建筑工业化综合型龙头企业,堪称中国建筑工业化的德氛吆涂拓者。截至2013年10月底,远大住工实施工业化建筑近1000万平方米,占目前全国约2500万平方米工业化建筑的40%,公司已在全国建成9家世界一流的绿色建筑研发制造基地,拥有技术专利达100余项。
不仅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最佳途径。据唐芬介绍,远大住工当前的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可以做到“五节一环保”(节地20%、节材20%、节能70%、节水80%、节时70%)、五大变革(手工-机械;工地-工厂;施工-总装;农民工-产业工人;技术工人-操作工人)、三大可控(质量、进度、成本可控)。而放眼整个行业,不仅远大住工ぐ括万科在内的开发企业也在力推工业化,这充分寓意着,中国建筑业的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建筑工业化再不能只喊口号”
当前我国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仅有2500万平方米是通过工业化方式完成的,占比不到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速度慢?就是因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技术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奖励政策等措施没有落实,骨干企业太少,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氛围——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e长刘志峰在今年4月间召开的第二届潍坊住宅产业博览会上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唐芬直言不讳地说,政策扶持是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兴产业要取得快速良性的发展,都很难。“建筑工业化,再不能停留在喊口号。”唐芬直言,不论从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从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层面,还是从提升建筑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层面,建筑工业化都到了非实干不可的境地。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方案除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i外,还将“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事实上,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政策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务院在1956年5月作出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i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随后即迅速建立起建筑生产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初步基础,对完成当时的国家建设任务起了显著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筑工业化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i工业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材料改革为重点。1998至2001年间,在时任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俞正声的大力推动下,建设部成立了专门的住宅工业化办公室(现为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并推动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i系统地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技术措施和相关政策。2006年住建部发布实施《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试行办法》,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
“国家有政策,这几年地方也不缺,但就是推动起来难。”据了解,国内大多数省市已就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等出台了相关地方政策,已有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42家,深圳、沈阳、济南更是成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但另一个事实是,当前我国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仅有2500万平方米是通过工业化方式完成的,占比不到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庆幸的是,建筑工业化已成既定的发展方向,20多年来,在全行业不懈努力下,经过多层面制度建设、多方主体参与、试点示范项目引导,建筑工业化发展颇见成效。
“为什么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速度慢?就是因为地方政府重视a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技术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奖励政策等措施没有落实,骨干企业太少,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氛围——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在今年4月间召开的第二届潍坊住宅产业博览会上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唐芬直言不讳地说,政策扶持是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兴产业要取得快速良性的发展,都很难。
建筑工业化应成基本国策
要推动建筑工业化,市场实施主体——企业的n展很重要。过去的情况是,有企业有技术但难推广难发展,比如远大住工做了17年,很多业内人士不知道,地方政府官员不知道。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n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3.5万亿元。你想想看,如果建筑工业化能深入推动,那么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是否会更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的新型建筑工业是否会引领中国建筑业进入全新时代?”唐芬反问记者,但她的答案很坚定。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四化两型”战略步伐中,建筑业可谓贯穿于始终。传统建筑业通过信息化、科技化实现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变革,致力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产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干莆着力点,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的和谐局面。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产业,也关乎社会民生,关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唐芬看来,鉴于建筑工业化的优势以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住房保障、生态环境、资源枯竭、劳动力短缺、建筑通病等诸多重大问题,国家应该进一步明确建筑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并表示赞同当前有关部分学者提出的“将建筑工业化上升为基本国策”的建议。
“要推动建筑工业化,市场实施主体——企业的发展很重要。过去的情况是,有企业有技术但难推广难发展,比如远大住工做了17年,很多业内人士不知道,地方政府官员不知道,我们说远大住工的技术世界一流大家觉得你吹牛,结果来我们工厂和项目一看就‘震撼’,我们工厂平均每天有数十人来参观,以前大多数来看了但合作就难有下文了,现在大多数是带着项目带着政策来参观的,这个够说明了什么?说明推广建筑工业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我们已全面启动数字化战略,将在北京投资建立新型工业化绿色建筑全球研发中心,我们坚信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唐芬有点兴奋。
对于如何落实政策,唐芬认为,首先,政府要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从土地供应、财税优惠、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对建筑工业化的自主研发、创新和应用实践;其次,作为建筑工业化实施主体的企业,应该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实现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改良升级;第三,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示范应用与推广。从保障房等政府投资┌簿庸こ倘胧滞乒悖并鼓励向商品房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领域推广应用。
手机扫一扫,访问该文章
- 相关文章
-
-
09-28第二届“天扬杯”全国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决赛顺利闭幕
-
04-01201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
12-27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
11-18关于征求《基于BIM的绿色施工监控信息化管理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11-082020上海建材展【2020中国国际绿色建博会】欢迎来电
-
08-28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四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08-19“中国最美省份”建筑碳排倒数第六,云南2020年绿建占比要达
-
08-10最新发布:2019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
绿建知识
本栏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医院防洪设计与应对措施~
-
12-29绿建技术与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11-27绿色建筑与BIM技术高效整合应用
-
10-08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浅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浅析
-
03-20我国建筑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路径探讨
-
03-06【分享】绿色建筑设计与未来发展方向
-
04-14给排水|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水专业要点你应该知道!
-
04-01专家视角 | 绿色建造技术体系
本栏推荐
阅读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诺德中心2期6号楼1201 邮编:100070 网站合作:QQ:1658253059 电话: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