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 > 公共建筑
+

中海油--示范项目

2013-10-07    作者:本站编辑

前言
    中海油大厦(北京)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北三环和京承高速路交汇处东北角,项目东至太阳宫新街、南至太阳宫南街、西至京承高速公路、北至太阳宫二街。东二环北段西侧,由北京信远筑城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于2012年11月提交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级申报。
工程概况
    中海油大厦(北京)建设用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项目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为综合办公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1#、2#楼地下部分共4层,地下一层为餐厅、厨房及自行车库,地下二至四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3#楼地下一至四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1#、2#、3#楼地下四层战时均为6级人防物资库,平时为汽车库。地上部分共14层,为综合办公,建筑高度60m。项目以绿色建筑二星级为建筑目标,项目从前期的建设设计即关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在节地、节能、节水、室内环境及运营管理六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重点使用了大量被动式建筑技术、建筑综合节能设计手段以及室内综合环境的改善设计。大厦的外观见图1。中海油大厦(ゾ)于2010年12月开工,计划竣工交付时间为2012年底。工程总投资35.6亿元。

 绿色建筑特征
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开发前为太阳宫村的平房和简易房,房屋简陋,属于典型的“城中村”。项目场地土壤氡检测结果为4660Bq/m3,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项目建筑周边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距离主要出入口500m 内公交车站点有3个、地铁站2个,同时规划有大型公交换乘车站。周边有太阳宫体育公园、太阳宫花园及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项目无大的噪声源,建成前后噪声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在3 Db(A)以内),建成后场地内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环境噪声良好,能够满足环境噪声标准要求。项目利用建筑布局创造空气的流通,增加自然通风系l的可能性,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冬季利于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项目未遮挡周边住宅建筑,不影响周围住宅建筑的日照,设计中注重幕墙玻璃和外饰面材料的反射率,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 要求。
    项目绿化选用油松、桧柏、元宝枫、西府海棠、紫叶李、碧桃、沙地柏、大叶黄杨、榆叶梅、紫叶小檗、连翘、迎春、石榴等适宜北京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在建筑地面周围种植且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注重z绿及落叶品种的合理搭配,节省养护开支。
场地交通设计合理,实现了人车分流。
        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使用室z透水地面,仅绿化面积形成的透水地面面积比就达到了40.6%。
   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四层,建筑面积为地下建筑面积55865 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为 875.5%。
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项目围护结构严格按照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的各项指标进行设计,各规定性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不再进行权衡性计算),围护结构节能率超过50%。
   空调冷源采用水冷离心式和螺杆式-制冷机组,热源为市政热力。大空间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办公层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系统,内区采用单风道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外区采用带加热盘管的并联式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在新风管上设置风量检测装置,可根据CO2浓度调节新风量,保证每层最小新风量;过渡季和冬季,可加大新风量运行。空调设备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和部分负荷性能系数、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以及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要求。空调系统机房设置机房群控系统,可根据总冷负荷的变化,实现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分台优化轮疲使所有设备始终以最佳工况运行。空调热水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泵,冷却塔采用变频风机,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调节转速,降低运行费用。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地形特点,三栋塔楼错动跳跃布置,建筑幕墙气密性等级达到6级,可开启面积比为36%,有利于各建筑单体的通风和采光。
   照明灯具均采用高效灯具,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规定的目标值。各功能房间灯具采用开关就地控制;车库、大堂、电梯前室、走道等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
   项目设计能耗独立分项计量系统,以实现建筑能耗的分类计量及管理。空调系统在各楼冷、热水总管上设冷、热计量装置;用电在变配电室及强电井内安装计量用电度表,10kV高压侧计量表按供电局供电方案要求设置用电计量及峰谷表;380/220V低压侧在变配电室进线柜处设置低压总计量;空调、动力、热交换站、电梯、照明、厨房及餐厅等用电负荷均在变配电室低压出线回路设置电度、电能仪表,均具有标准通讯接口及分项能耗数据计量功能。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大厦生活给水来自市政给水,从项目北侧和东侧两个不同方向引入,市政管网供水压力不低于0.20MPa。
   项目设计有市政中水系统,市政中水在地下四层各自的中水加压泵站加压后供办公层冲厕、地下车库用水、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使得项目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43.7%。同时市政中水系统充分考虑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项目用水量严格按相关标准确定,生活给水最高日用水量为519.9m3/d,中水最高日用水量为191.0m3/d。
   屋面雨水采用外落式重力流排水系统,外排至室外散水和雨水沟;室外地面雨水一部分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及室外草场和树木灌溉。绿化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器具,不采用洒水栓。排水系统部分采用污、废y分流制,地下卫生间采用合流制。
   项目卫生器具及配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J164-2002标准要求,节水性能指标达到《用水器具节水技术条件》DB11/343-2006要求。特别是水嘴、便器系统、便器冲洗阀和淋浴器等四类用水器具符合该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其中坐便器选用冲洗水量≤6L/次,公共卫生间的卫生洁具采用非接触型,蹲便器采用液压脚踏式冲洗阀,洗脸盆和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同时系统设计中从管材及接口选择、阀门及管件选择、减压措施(控制水压)等方面来防止漏损。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该项目建筑造型简约,无大量装饰性〖,且女儿墙高度为0.85m,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强度钢,〗罴负跞部使用 HRB400 级钢筋,其用量占主筋总用量的比例高于95%;同时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项目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10.34 %。
   项目设计工程就考虑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装修专业提前进入配合,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重复装修对建材的使用。
室内环境质量
   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是环境交通噪声与室内设备噪声,从主要建筑的平面布置、建筑构件隔声室内设备噪声的降噪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噪声,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噪声标准要求。办公楼核心筒布置在建筑总部,电梯井紧邻卫e间、设备用房及走廊等非功能空间,冷水机组、水泵等设置于地下室内,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噪声影响,平面设计合理紧凑。 
   空调设计的温度、湿度、风速及新风量等参数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项目冷桥均采用了保温隔热措施,以防止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出现结露、发霉现象。
   室内办公区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系统,末端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同时在新风管上设置风量检测装置,回风总管上设置CO2传感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运营管理
   项目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有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消防广播及消防对讲电话系统、火灾应急照明系统、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保安监控系统;车库管理系统;移动信号覆盖p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照明集中控制系统;智能集成系统等。实现了“智能办公”为人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项目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通风管井、给排水管等管井设在电梯井和卫生间附近等公共部位,水泵、制冷机组等具有公共使用功能设备设置在地下室。
成本增量分析
   大厦的绿色增量成本体现在节能、节水、室内环境质量提升及高效运营系统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主要有节能空调系统、室外绿化、及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引起的增加成本组成。在节能技术上,进行围护结构被动式节能设计;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和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利用变频设备及可调新风措施进行节能空调系统设计;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选用节能灯具,减小照明功率密度(按目标值)进行节能照明系统设计。在节水技术方面,除了采用了市政中水的措施外,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便器等,室外绿化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通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和新风空调系统的提高室内舒适度;借助理论计算和模拟计算等精细化技术手段能够优化建筑本体节能设计、量化系统和技术产品的设计参数,在新风管上设置风量检测置,回风总管上设置CO2传感器,控制室内新风量,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另外充分利用大堂及多功能厅南侧预留的设备吊装口,结合地下餐厅功能区,布置采光井,同时根据建筑区域功能,合理布置光导管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经过工程决算统计,大厦绿色建筑总增量成本为708.9万元,单位面积增量成本为44.8元/m2。一方面这与设计阶段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有关,另外这也与基准建筑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绿色技术的应用使大厦年节约运行费用为141.6万元,投资回收期约5年。

小结
    
本项目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材选择等过程,营造出人与自然c资源与环境、人与室内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生态软件的应用、营造出了舒适性声环境、光环境和风环境等微气候环境。同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合理筛选经济合理的绿色建筑技术,使得本项目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经初步评估达到了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标c评价标准二星级的要求。这对于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绿色建筑的进一步认可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来源:能源世界    阅读:1140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请先  / 
首页 - 本站业务 - 评价软件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留言本 - WAP手机版 - 本站招聘 - 问题反馈 - 下载中心 - 配套资料 - 广告合作

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宝隆大厦1号楼二层D20   邮编:100070 网站合作QQ:32533240  4993067  | 13693161205(北京)| 010-56208639

京ICP备14061276号-3 网站数据概况 - 最近活跃访客82今日访问人数367今日访问量808昨日访问人数1,867昨日访问量5,486本月访问量99,103总访问量2,328,000 51LA统计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