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实现绿色建筑“好而不贵”
2013-11-15 作者:绿建之窗
【导读】:绿色建筑代表了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其成本高,根源在于产业化推进迟缓。而住宅产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好而不贵的有效手段。
“当前粗放式、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使得与建筑相关的耗能已占社会总耗能的46.7%。”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梁浩博士日前表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俗称“中国好房子”,它代表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梁浩认为,做产业集聚文章,可引导地方政府由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向依靠产业税收转变。锤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给予土地出让金、税收等优惠,带动产业发展,产生税收,最终政府总收入可能不变。但相较于土地税收的快进快出,培植一个产业需要过程。
其实,推广绿色建筑多年,住建部已发现很多问题。“我们更多关注技术效益,重视怎么把楼盖得更好;开发商关心能不能创造效益,把房子卖得更好;地方政府则关心,能不能借此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梁浩坦言。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看,绿色建筑成本应比普通建筑更低;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量,绿色>筑更具性价比。”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顾小平说,以住宅为例,全国绿色建筑一、二、三星的增量成本分别仅为每平方米60、120、300元。江苏已将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成品房等绿色建筑技术作为基本要求应用,测算下来,一、二、三星住宅项目成本增量每平方米分别约为25>70、150元。
成本高,根源在于产业化推进迟缓。而住宅产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好而不贵的有效手段。有企业反映,国家推进住宅产业化已十多年,但至今没有一部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企业和社会缺乏方向感。住宅产业化必须标准先行,包括技术、产品部件的标准化,这些绝不能仅靠企业自行摸索。
住宅市场化也已有20多年,但何为"好房子",老百姓并不清楚。因此,应建立健全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制度,促进明白消费。有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培育政策洼地,对长期致力于绿色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优秀示范企业,在行政许可、信用评定、土地竞标、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顾小平表示,广绿色建筑,政府需在规模化、制度化、集成化、体系化和社会化上做文章。梁浩认为,政府、市场“两只手”要共同发挥作用。“中央层面应把住宅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体系及人才培养等,都需持续深入推进。”